欢迎来到南昌太阳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!
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,“社区虽小,却连着千家万户。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社区工作是一门学问,要积极探索创新,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管理链条,提高服务水平,让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”。要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,提升基层治理效能,发挥社会组织作用,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、居民自治良性互动。
抚州市“幸福社区”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采取“民政部门征集、专业机构督导、社会组织承接、社区群众受益”的项目管理模式,通过引入社会组织,打通了项目落地生花的新渠道。抚州市“幸福社区”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发挥群众主体作用,积极引导社区活力老人等各类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,切实提升社区自治能力,促进居民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,形成一批社区治理典型品牌,每个项目要为社区培育不少于1支常态化开展活动的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和可复制、可推广的鲜活经验。
崇仁县志愿者协会实施的“幸福安居关爱空巢老人服务项目”为道南社区组建一支20多人的社区助老志愿服务队,并为服务队提供队服、队旗、挂牌、室内制度及培训,成员为初老志愿者,更容易带动社区居民,在社区营造关爱空巢老人的氛围。在项目服务上,采用了“社区+社工+志愿者”的服务模式,通过整合社区资源,发挥志愿者的力量,为空巢老人提供全方位、个性化的服务,既解决了社区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,又提高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,不仅关注老人的物质生活需求,还注重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。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,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,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,这种综合性的服务内容体现了对老人全面关怀的理念。
崇仁县志愿者协会在培育社区助老志愿服务队伍过程中,积极创新了方式方法,通过“定制化培训课程+实践平台搭建+激励机制建立”方法培育服务队,并提炼出“培训-实践-激励-互动”四位一体的服务模式,社区初老志愿者培育项目的实施,不仅提升了初老志愿者的参与度和服务质量,还改善了社区氛围和治理效能。这些成效和亮点的出现,为社区治理创新和社会参与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。
抚州市宜合公益促进中心实施的“幸福社区”守护夕阳红助老公益项目通过开展志愿者召募及培训、集中学习等形式,为社区成立了一支“幸福社区”银龄志愿者队伍。银龄志愿服务队为服务社区困难群体、解决邻里纠纷调解、阻止车辆乱停乱放等,成为社区工作的参与者、践行者。该服务队能持续、稳定地为社区提供志愿服务活动,充分体现老同志老有所为、乐于奉献、积极向上的精神。
在银龄志愿服务队的帮助下,从商户到街区、从居民到社区,形成芝山社区基层治理的精细化、快捷化,联合化、融合化,初步实现了基层治理,促进了社区管理精细化提升,进而将芝山社区逐步实现街道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。
抚州市宜合公益促进中心组建“幸福社区银龄”志愿服务队时,采取“党建+银龄志愿服务”双结合的模式,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在组织,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社会动员,使各成员成为社区治理过程中的“关键角色”,形成了党建引领的实践经验。
抚州市东乡区公益志愿者协会实施的“幸福+135”东糖社区营造志愿服务项目在东糖社区的孵化基地培育了3家社区组织,提供了社区组织职能概述培训和正式备案登记,同时也成立了一支50名儿童组成的志愿服务队,在大型活动和社区活动中开展文娱表演,带动了家长和居民参与志愿活动,促进了社区治理。
抚州市东乡区公益志愿者协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运用“五社联动”模式在东糖社区的小区范围内,开设移动办公桌,志愿者的身份非常方便与居民通畅沟通,一些居民隐而不说的难题也能畅所欲言。实施过程中收集到了许多居民急需解决而又悬而未决的问题,同时解决了不少急难愁盼的事情,充分发挥了社会组织“润滑剂”的作用。
在项目实施过程中,抚州市东乡区公益志愿者协会采取“加强文化建设+关注家庭教育+完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”的模式,从群众需求为出发点,设计有针对性的服务,提升社区服务与治理的质量和水平,为居民创造更加美好、安全、和谐的生活环境。
金溪县社会心理服务协会实施的“心理服务进社区 科学健康促和谐”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开展了常态化心理辅导活动,每周派2名咨询师在文庄社区坐班,为社区居民解决夫妻关系失和、亲子关系紧张、居民心理焦虑等问题,化解矛盾纠纷,排解居民心理障碍,维护社区和谐稳定,同时也为项目所在地社区成立了一支“幸福社区”志愿队伍,这支志愿队伍参与了社区留守困境儿童摸排活动、常态化心理辅导活动、慰问活动、心理宣讲等活动,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金溪县社会心理服务协会在服务中采取“建立心理咨询服务体系+开展心理健康教育+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+建立心理支持网络”模式,有效地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改善心理状态,帮助社区矫正对象重新融入社会,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,从心理咨询服务的角度,创新了社区矫正服务的新模式,积极了一定的经验。
效果好不好,关键看成效,通过抚州市“幸福社区”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的实施,让社区困境群体得到了服务和尊重,让“陌邻”变“睦邻”,营造邻里参与、互助、合作的氛围,增进居民和社区间的黏性,积极探索“熟人社区”和“五社联动”治理模式,寻找社区认同和自组织基础,为进一步构建幸福社区新型治理机制奠定了群众基础,培育了社区公益慈善文化,让慈善不再遥远,爱心触手可及,用实际行动点亮公益慈善光芒,为幸福社区再添“人文美”,让群众更“暖心”,更“安心”,让幸福之花开遍赣鄱大地。